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阅读碎片化”现象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虽然碎片化阅读也具有即时、便捷、高效等优势,但对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小学生而言,阅读碎片化会给学生学习习惯、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效应对数字时代“阅读碎片化”的挑战成为中小学在推进阅读工作实践中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从问题出发,自2016年起围绕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浅薄化、阅读方式快餐化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以推进全学科阅读为突破口,精心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有效破解“阅读碎片化”难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全学科阅读氛围,保障阅读时间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书香是一种氛围”。[1] 浓厚的书香氛围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拿起书本,提升学生阅读专注力,促进深度阅读,进而有效解决阅读时间碎片化问题。对此,学校以全主体联动、全时空覆盖为着力点营造全学科阅读氛围,让学生无论身处校园还是家庭,都能沉浸在书香环境中,保证每日阅读时间,逐渐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1.全主体联动凝聚教育合力
“基础教育发展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2] 在营造全学科阅读氛围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将推进全主体联动视为关键要素,充分凝聚每一个教育相关者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一是教师“全”引领。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关键引路人。因此,学校积极倡导教师不仅要成为阅读的倡导者,更要成为身体力行的“领读人”。一方面,依托“青年教师成长营”,着力培养各学科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学科组开设“枫叶红了”读书会、教师发展读书会、教研组阅读沙龙等多个教师阅读团体,让教师成为“读书人”和“阅读示范者”,为学生树立坚持阅读的榜样,进而形成全员引领的浓厚阅读氛围。
二是家长“全”陪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对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学校大力倡导“把书带到孩子面前”“在孩子面前捧起书”的家庭阅读理念,鼓励家庭每日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阅读分享会,致力于将家长培养成“具有阅读协助能力的大人”,让家庭成为孩子阅读的温暖港湾。
三是同伴“全”共读。同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校从“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科学的同伴共读基本模型。设置每节课一人故事分享环节,并根据年段特点精心设计共读内容,制定全学科阅读书目,以六年为一个周期整体规划各年级同伴共读内容,确保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随年龄增长稳步提升。例如在学校“科技数学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邀请志同道合的同伴共读科技、数学类书籍,并在阅读后共同开展实践探究,形成共读报告,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
2.全时空覆盖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校科学统筹、精心规划,携手家长有效整合学生全天时间,设置阅读固定时段,在保障学生每日基础阅读时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形成主动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的意识,进而构建全时空覆盖的阅读保障机制。
一是精准规划校内时间。一方面,学校设置固定阅读时段,比如设立晨读15分钟、午间静读时光20分钟以及每周1节自由阅读课,确保学生每日拥有至少40分钟专注阅读时间。此外,学校将每周四设置为“无边际阅读日”,不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开展阅读;另一方面,学校设置“+5”课堂模式,即在每节常规课中嵌入5分钟学科阅读,每日累计增加25分钟学科阅读时长。
二是任务驱动家庭阅读。学校制作“亲子共读卡”
“素养手册”,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兴趣,分层分类设置家庭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每日开展30分钟家庭阅读,低年级采用“阅读打卡日历”,用贴纸标记完成情况;高年级使用电子阅读日志,自动统计阅读时长和进度,生成个性化建议,由家长签字反馈,形成家校联动机制,保证学生在校外的阅读时间。
二、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优化阅读内容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巧妙地将“阅读”融入“五育”,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性阅读课程、拓展性阅读课程、融合性阅读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同时,学校大力开发全学科阅读资源,精选符合学生兴趣发展、心理特点的优质阅读内容,并在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嵌入单线阅读、主题阅读、综合阅读三种阅读方式,全力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高效的阅读,有效破解阅读内容浅薄化问题。
1.开发指向素养发展的全学科阅读资源
学校构建了以教材为起点,以拓展性篇目及书目为核心,以寒暑假阅读书单为补充,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多元阅读资源体系。此外,学校对标各学科素养,精心开发《我们爱语文》《我们爱数学》等学科素养手册,在学科教学中引导教师将学科素养手册与阅读资源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以数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材开展教材阅读、数学史拓展阅读、数学材料阅读、数学家故事阅读、数学符号阅读等多元阅读活动,并有效运用《我们爱数学》素养手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2.探索激发儿童潜能的全学科阅读教学模型
课堂教学是落实全学科阅读的关键环节。学校每周专门开设一堂学科阅读课,秉持“从知识走向素养,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平面知识走向多维智慧”的理念,逐步形成单线阅读、主题阅读、综合阅读三大阅读教学样态,在优质学科阅读内容教学中充分激发儿童发展潜能。
一是指向知识内容学习的单线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带领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其他教学资源,旨在激发学生对现有学习资源的兴趣,实现从教师引导阅读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这种阅读方式适用于小学各个学段。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自然风光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对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是指向延伸拓展的主题阅读。教师以某一主题为引领,组织学生阅读大量与该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同一主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方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段。如教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的主题阅读,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围绕“文字”主题重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阅读中深入了解文字的演变、文化内涵等,提升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是指向实践的综合阅读。将阅读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适用于小学中高年段。例如,教师在五年级开展“走进民间故事·弘扬传统文化”语文学科项目式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后,通过“寻访民间故事”实践、“演绎民间故事”表演、“续编民间故事”创作、“描绘民间故事”绘画等系列主题活动,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更促进了阅读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发全学科阅读活动,深化内容理解
实践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将阅读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抽象的认知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智慧,进而有效改变浅表化、功利化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因此,学校立足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精心开发全学科阅读实践活动,借助主题节日、社团课程、研学实践等平台,以“主题+主学科+辅助学科”的创新方式整体推进,其中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实际和儿童心理特征确定,极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1.主题节日阅读活动
主题节日阅读活动包括为期一个月的阅读节活动和一年两次的全学科阅读主题活动。阅读节活动采用学科拓展阅读的形式,分学科设计主题,以“班级共读、年级协作、全校展示”的方式有序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造力。全学科阅读主题活动则作为寒暑假活动,采取“主题+主学科+辅助学科”的结构,分年级设计,形成序列化活动,通过“广泛阅读、社会实践、自主表达、创生作品”的方式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阅读体验,提升综合素养。
2.社团课程阅读活动
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综合发展平台。学校敏锐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科阅读元素巧妙融入社团课程,设置阅读环节,强化社团课程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丰富社团课程内涵。例如,木工社团结合数学和科学开展“大国工匠”主题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及木工制作中蕴含的数学和科学知识;话影社将历史文化故事作为表演内容的来源,通过开展“认识三国人物”等历史文化主题的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绎故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团阅读文化。
3.研学实践阅读活动
一年两次的研学活动是开展全学科阅读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校将研学活动与全学科阅读深度融合,实现从阅读走向实践、用实践促进阅读的协同育人目标。以融合性阅读课程模块下的综合主题课程群为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的“探寻农耕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有机链接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多学科内容。活动选取语文的诗歌散文、数学的实地测量、科学的植物观察、综合实践活动的“从田野到餐桌”等作为教学内容,并对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比对分析,精心设计五项任务:了解农耕文化、知晓研学任务、开展实地研学、填写研学手册、汇报实践成果。其中任务一、二在校内完成,任务三、四在实地研学中开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3]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阅读都是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路径。事实证明,全学科阅读作为推进阅读的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实践方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能够有效应对“阅读碎片化”的挑战,守住教育的内核和素养。经过近10年的努力,学校全学科阅读推进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教师学科阅读指导能力明显增强,日常教学逐步“从教走向学”;学校通过捐赠图书、选派阅读教师支教、指导阅读课堂等方式,帮扶20余所农村学校,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科学阅读实践经验多次参与国家级公益分享,搭建起阅读教育交流的平台。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科素养提升,形成了主动阅读、热爱阅读的良好品质与书香氤氲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全学科阅读为路径,让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建构新知,用阅读力和学习力托举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三全九读’自主发展课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2023104)的研究成果
(向春芳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副校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刘志强.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5-03-08(1).
[2] 叶澜.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三题[N]. 人民日报,2016-05-03(7).
[3] 黄斌. 以课程致未来: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课程育人实践探索[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1.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